首頁 電視劇 羅振宇文明之旅
1 2 3 4
《羅振宇文明之旅》第3集分集劇情

第三期 科舉

文明節目歡迎你穿越到公元 1002 年,今年在中國是大宋咸平五年,在位天子仍然是宋真宗。那這一年整體態勢和去年相比變化不大,軍事壓力還是來自於北邊的遼國和西邊的西夏,那西夏這邊的態勢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進展,就是宋朝到底還是把靈州給丟了。那前幾年朝廷裡面還在爭論這靈州城孤玄在外要不要救啊?現在丟了嗎?就沒有討論的必要了。

第三期 科舉

在朝廷在東京汴樑的政局裡面也有一個小變化,今年排名第三位的宰相當時叫同中樞門下平章士,這個人叫向閩中,被大象原因特別狗血啊。話說有一次因為牽扯到一個案子這個項,閩中就向皇帝表態說,我老婆剛過世,我暫時不考慮再娶媳婦。你看我這人品多好,我多麼的戀舊,結果不久就翻出來,他剛剛向一戶人家求過婚。這個事落在真宗皇帝的耳朵裡,雖然也不是什麼原則性問題,但是很顯然向閩中這個人他不老實,於是就罷了,他的宰相。但這也是宋朝政治的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就是幹部那是真是能上能下一個宰相,哈哈,罷免了,還可以繼續當地方官,而且是知州這樣的相對基層一點的地方官,而且也不影響將來這個人再回朝廷當宰相。果然在真宗朝的後期,向閩中又被重新啟用為宰相,還幹了很多年。而這個人的故事我們後面還有機會再說。

那今年 1002 年,咱們主要關注什麼呢?一件在當年看來不算太大,但是放眼於整個中國歷史,卻是在製度安排上天大的事兒。科舉考試。沒錯,這一年宋真宗舉行了一次科舉考試中的殿試,就是皇帝親自當主考官的科舉考試,叫殿試,這是真宗繼位以來的第二次電視。那這場考試的背後有一個很有趣的技術細節。好,今天的文明節目我們就從這個技術細節開始拷問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就是為什麼在宋代初年這個時候,科舉考試制度突然搞出了這麼多技術細節,其實本質背後是發生了一次基因突變。唉,什麼基因突變好?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穿越回 1002 年。

咱們文明節目今天這一戰來到了公元 1002 年,這是大宋閒平五年,那藉著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小事。咱們來聊一個大話題,叫科舉制。話說 1002 年這一年在皇帝主持的殿試當中錄取了一個狀元,這個人叫王曾啊。這人很了不起的,後來當上了宋朝的宰相,不過那是 20 年後的事兒。但即使今年他是個矛頭小伙子,我們還是要讚他一聲了不起。為啥?因為他是非常難得的叫連中三元。也就是說啊,在他參加的周一級的考試裡面他是第一名,在尚書省禮部主持的考試裡面,他又是第一名,最後到了皇帝主持的電視裡面,他還是第一名,這叫連中三元。

那這樣的事情太難得了,在中國一千多年的科舉歷史上,連中三元這種事兒一共出現過14 個人,就14 個人,那王曾是其中的第五個,你說是不是很難?當然如果具體到 1002 年這一年王曾連中三元,有個人可能比他還要高興。那誰不是他自己,也不是,他爹是主持王曾在禮部那次考試的主考官,叫陳述。我要是陳述我肯定也高興。為什麼你想在我主持的禮部考試上,王增得了第一名,現在皇帝主持的電視王增又得了第一名。說明我陳述的眼光跟皇上是一樣的,是不是本身就值得驕傲?但更重要的是,那會不會是因為皇帝信任我,所以我選的人他也就無腦的一勸說,相信陳述,所以點了個狀元,終點來了。

不會。為什麼不會?是有技術手段保證的?不會,因為就在今年的電視採取了一種全新的技術手段,叫胡明啊。這其實我們這一代參加過高考的人是不陌生的啊。簡單說就是一張考卷,考生是要寫上自己的名字的,但是不好意思,名字這部分是要被密封上的,等這張卷子的成績名次所有的結果都出來之後再拆封,看這張卷子是哪位考生的。這叫胡明,在宋代的時候也叫迷封,你別以為是現在高考才這樣幹啊,一千多年前的宋代的高考的電視就這麼做。

那你想有了這個技術手段的保證,王增電視還是狀元,這說明了什麼啊?說明王增是有真才實學的,這經得住考驗的,對吧?說明我陳述和皇帝一樣都是慧眼識人的,對吧?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覺得身為一個官員更在乎這下面這一點叫間接地證明了我沒有徇私舞弊,對吧?你看上哪裡找這麼好的機會,既證明我有水平,還證明我有道德,我是一個德藝雙馨的好幹部。

嗯,你說我陳述能不激動嗎?好了,這只是今年發生的一件小事,但它的大背景是什麼?就是宋朝初年這幾十年圍繞科舉制正在發生大量的、密集的、高強度的製度創新。我們現在站在後人的角度,可以總結一下,大概是發生了四樣黑科技都是這個階段發明的,或是成熟起來的。第一樣就是我們剛才提的電視,就是考試的最後一關,乾脆由皇帝來作為一項正式的製度,這是由宋太祖趙匡胤開始的殿史。

那第二樣黑科技叫所願,這是宋太宗時期固化下來的一種制度,簡單說就是當朝廷決定今年誰是主考官,那不好意思,任命一發布就在朝廷上,任命一說今年是你,您就不能回家了,直接送到貢院裡面去考試,結果公佈之前你是出不來的。那為什麼這麼幹?想也想得到,這是為了防止有人托關係走後門,對吧?你知道你是主考官,你就見不了別人了。

那第三樣黑科技,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胡明志,現在是 1002 年,五年之後, 1007 年宋朝就在科舉的全過程當中都實行了湖明治啊。也就是說甭管是周一級的解釋,還是禮部的省市,還是最後的電視,考生的名字一律忽明。那還有一項黑科技,第四項叫騰路,就是雖然已經糊明了,考官已經看不到考生的姓名了,但是這是考卷上還是可能有考生的筆記呀。萬 15 萬一我作為考官和考生串通好了,根據筆記來判斷身份,或者乾脆我們倆約定了在試卷上做某個記號來作弊怎麼辦?宋代人也夠絕的,也夠狠的,乾脆組織人手把考卷重新抄一遍啊。那個時代沒有影印機,那就上人肉影印機,徹底杜絕了作弊的可能。這項制度也是在宋真宗這一草發展起來的,你發現沒有?這幾項高科技發明都是防作弊的哈。那有了這幾個辦法,科舉制度就非常嚴密、非常成熟了。

我就拿胡明志來說,我舉個例子,後來到了宋仁宗時代,有一個人叫鄭謝,曾經得罪過主考官,主考官在電視的時候就憋著一肚子氣,就是我,我一定,老夫一定要把你證謝給拿下。但因為這個考卷是胡明的,所以就只能猜,嗯,這份卷子像是正謝的拿下,嗯,那份卷子也像是正謝的,不取。到最後成帝給皇帝的捲子打開一看,第一名狀元還是正謝,哼。

這當然是個故事了,這故事出自於沈括的夢溪比談,也許有演繹的成分,但你不覺得嗎?這種故事每個普通人聽了之後都會覺得爽的。對,沒有胡明志這小人物,還不得讓大人物來欺負死。我們這代人都是在中國式的考試制度下長大的,所以我沒覺得這套有什麼不對,考試不就是應該徹底的無死角的防作弊嗎?那我們考試嘛,就要圖幾個公平。那我就提示兩個問題,您琢磨琢磨啊?是不是這套制度也有一點點奇怪的地方?第一個問題,科舉制度那可不是宋朝創立的,對吧?中學歷史課上我們就知道科舉是創立於隋朝,距離我們今天講的1002 年可是400 年了,一項考試制度400 年了,居然連最基本的防作弊措施都不完善,就是宋代之前各種大東小眼,又不是真有什麼跨不過去的技術門檻,就像我剛才說的,這是黑科技。唉,真是黑科技啊。

這個事要真想幹,為什麼唐朝的皇帝不幹?隋唐的皇帝和科舉制度,他為什麼不補這些漏洞?你琢磨到了宋朝,你算算從公元 973 年宋太祖第一次搞殿時開始,到真宗朝採用藤祿制,前後也就 30 多年。科舉制突然就在這 30 多年間搞出來這麼多防作弊的方法,而且這些方法是一經發明就真的是有用,就再也沒有退場了。一直到科舉制廢除的 1905 年,也就是說從今年開始,一直到 1905 年,這 900 多年的科舉考試,什麼電視騰路制、胡明智所願制都是這麼幹的。

這就奇怪了, 30 年聽起來挺長的,但是中國科舉制那可是一千多年的製度啊,就在這短短30 年內突然發生如此多的創新,這就有點像生物演化中那個詞叫寒武紀大爆發,對吧?生物突然一下多樣性大爆發,一定是因為外在環境發生了一個重要的變化,對吧?那這個變化是什麼呢?這是第一個奇怪的地方,還有一個你想科舉,科舉它是為啥啊?本質的目的是為了朝廷選人才,所以科舉在古時候都叫倫才大典,找到合適的官員相當於朝廷的招聘考試。

好,你就這麼想,假設我是一個現在公司裡面負責招聘的HR 負責人,那公司規定在正式給新聘請的員工發聘書之前,不准我這個HR 知道這個人是誰,什麼脾氣、什麼秉性、什麼性格?什麼籍貫?什麼長相,什麼嗜好,老家哪裡,朋友是誰一概不允許。我知道我招募人就只能憑一張書面試卷上的答案來決定要不要他。那我身為人力資源的一個幹部,我肯定想我至少要加一次面試,這當面瞅瞅這人是不是可靠,但是公司說了,那萬一你和他串通作弊呢?萬一你把小舅子搞到公司怎麼辦?那就不准我這麼乾,不准我面試。

那我想我心裡肯定就得罵,唉,這是考我還是考他呢?哈哈,我這個 HR 的工作能幹好嗎?我這個例子一舉,你肯定就明白了,什麼胡明,什麼騰路,這些事情的本質是什麼,就是我只能透過捲面文字這一個因素來判斷一個人,而不允許透過我這個人來判斷人。那要我這個 HR 幹什麼?公司出卷子,然後找機器自動判分就得了。

其實發明胡明志的還不是宋朝人,而是誰啊?唐朝的那個女皇帝武則天是用在官員的升級考試裡,那武則天的初衷當然也是為了公平。卷子蒙上了,誰也不知道咱透過捲面來判斷。但是武則天實行了沒幾年,他自己就下旨就把這套制度給廢除了,當時給的理由是這麼幾個字,叫既乖。委任之方,頗億圈橫之術啊。這不是委任和考核官員的可靠方法,你看這個道理,武則天那個時代的人就懂啊。

為什麼到了宋朝的時候,這已經被丟掉的胡明志又被撿起來了呢?這項制度證明有利有弊,那為什麼在宋朝的初年就只取他的利,而不看他選材片面的那個b?你看這是不是也是個問題?歸納一下,剛才我們提出了宋朝初年科舉制的兩個問題。第一個疑問,為什麼早不搞晚不搞啊?就在宋朝初年這麼短的 30 年時間裡搞出來這麼多防作弊的製度創新呢。第二,用捲面定結果,這本身是有利有弊的製度,但宋朝為什麼還是做了堅定的選擇?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就要到中國科舉制度的整體演化過程裡面去找答案了。
這期文明節目咱們聊聊科舉制,那請問為什麼要有科舉制啊?有人可能會說為了解決社會上下階層的流動型問題,這是我們後人的視角,在歷史的現場,皇帝不可能是解決這麼抽象的問題的。說到底科舉制還是為了解決統一大帝國的人才難題,這是有一個發展脈絡的。你想在秦朝和漢朝之前是搞封建制,對吧?諸侯們是各看各的門,各管各的人,所以沒有全國性的人才難題。這個難題什麼時候出現?就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要搞中央集權的郡先制這道難題才出來。

對治理這麼大的帝國,不僅需要大量的官員,而且這些官員您至少得符合這麼兩個條件,第一,您得有起碼的能力,不然你怎麼當官呢?第二,皇帝得對你放心,不然憑什麼讓你來當官呢?這兩個條件其實很難湊齊,別說那個時代了,就是放在今天,你開了一家公司,有能力的陌生人你可能不太放心。用自己的親戚、同學、小舅子倒是放心,但可能又沒有能力,你看就是在今天,這是不是也是個兩難問題?好了,秦朝是沒多少年,然後這個問題就過去了,到漢代初年的時候還比較好辦。

為什麼?因為劉邦那一代可以用一些開國的工程,這些人的能力和皇帝之間的信任,這兩個問題都是在戰爭歲月裡面考驗的啊。所以蕭何死了用曹參,曹參死了用陳平啊。這一代死光了就用這些人的子弟,比如說陶舍的兒子陶清,週伯的兒子週亞夫,這都是當過丞相的,但是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就連功臣子弟也沒得用了,對吧?就那幾個家族,開國元勳家族也不能保證每代都出人才,那咋辦?因為到了漢武帝的時候,皇帝就不得已說乾脆我自己培養,所以就搞出了一個叫郎官職。

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們這些大臣,地方官薪水高的這些人家裡有不錯的子弟,將來想當官的送到我身邊來嗎?給我這個皇帝當上好幾年侍衛嗎?那侍衛站在哪裡?唉,就站在我家外面的走廊上,所以這種官叫廊官啊。後來那些字你聽什麼侍郎、郎中、員外郎,甚至連民間結婚的新郎都是從這個字演化出來的。那你想這些高級官員的子弟年紀輕輕小伙倍帥,給皇上當侍衛,那跟我皇帝本人就是抬頭不見低頭見,容易和皇帝建立親人。那有時候我再派他執行個小任務,給我打個醬油什麼的,那皇帝對他的能力也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好了,信任基礎,能力基礎有了,將來我就可以派他們出去當官了。

所以你聽聽這種郎官制度,就是那個時代的現在也有,現在叫公司裡的管培生計畫。對,郎官制度就是那個時代的管培生計畫。你可別覺得這是權宜之計,自古至今好多人都是從這條路上出頭的,像漢武帝時代的,像霍去病、霍光就是從這條路上被重用的,一直到清朝的那個和珅,其實也就是從御前侍衛這個職位上發的獎,身邊人被看見被信任的機會他確實要大很多啊。

這套郎官制度其實很不錯的,但它有缺點什麼呀?就是人財產量實在太低了。你想人力學當中有一個概念叫鄧巴樹,就是說一個人能維持緊密關係的人數的上限也就是 150 個人左右。這是沒辦法打破的,哈哈, 150 個人的上限是由人類的智力水準決定,所以你看皇帝也是人哪,他能認識幾個郎官呢?要治理那麼大的帝國,這點人不夠用嗎?這就像你開一家公司,身邊熟悉的信任的人都派完用場了,還是缺人才怎麼辦?通常很多公司的老闆都會想到一個辦法,就是內推啊。

就是跟公司現有的同事說,你們有什麼好朋友,原來的好同事包括自己家的親戚,咱們內矩不必親,你覺得能力行的都推薦過來,公司還信不過你嗎?沒錯,漢代漢武帝之後也是這麼幹的。所以又出現了下一代的人才制度,叫察舉制,就是你們自己給我內推啊。各地的官員不僅有舉薦人才的權利,也有舉薦人才的責任,這是有考核指標的啊。比如說你們均人口在20 萬人左右,好,每年給你派任務,你至少要推荐一個人才,這是個基數, 40 萬人的軍你要推舉倆人, 60 萬人的軍你要推舉Sarah,以此類推,那這套制度其實也挺好的,對吧?但是運行時間一長又有新問題。

嗨,你想嘛?地方官就是有舉薦責任的,這些地方官是哪來的?是朝廷派下來的,如果原來朝廷裡的同事,比如領導給他遞個條子,說我有個老熟人的外甥在,你們去,你關照一下,今年你不是要推舉倆人嗎?其中一個,你就推薦我那個老同事的外甥,你說你買不買單?你當然買啊。

你身為地方官,將來可能還要升官的,還要去京城的,所以搞到最後當官的機會在哪?是圍繞著中央朝廷的一個小圈子裡打轉,崇洋的人互相給這些地方官寫條子,所以地方上的人才他選不上來。那怎麼辦啊?我們還是回到今天的一個公司來舉例子,就像今天的一個公司的董事長,在人才問題上他信不過公司的副總們和各地分公司的總經理們,那他怎麼辦?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乾脆我在各地分公司專門設一個職位,這個職位只用土生土長的人,必須是當地人,專門負責人才發展問題,有當地的人才有這樣的一個專職專職的人發現,然後推薦給朝廷。

你想今天一個董事長能想到當年的皇帝,也能想到跟你想到一起去了。對,在曹魏的時候就真的設了這麼一個職位,叫中正,專門負責給地方上的人才打分,給國家推薦,這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旨,聽聽這個名字啊。中正,這很明顯朝廷對你這個人是有期待的,你這個人要把良心擱在當間的,來公正的推薦人才,這叫中正。但是萬沒想到中正這個職位,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帶來的問題更大。你想,因為中正是當地人,那他舉建的必然是地方上的豪族,對吧?嗯,老鄉抬頭不見低頭見,舉見的都是當地的大家族,以前這些地方上的豪族,他光是有錢,沒有什麼政治權利。現在可好了,咱們開始做交易,你呢?推薦我兒子,將來我要當中政,我也推薦你兒子。

這搞來搞去,一個地方幾百年積累下來,就搞出一系列的豪門士卒的社會階層來,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氏族,說的就是這種情況。而這種大家族一旦形成,而且他可以不斷的鞏固他的地位,這就搞得偉大不掉。唉,到了什麼南朝的時候,隋唐的時候,這些大家族有的時候連皇帝的帳都不買的。那還行,中國這個皇權社會就逼的皇帝必須掘地反擊,尤其是到了隋唐時候的皇帝。隋唐嗎?大一統帝國了嗎?皇權傅政不是,南北朝的時候那些皇帝士大夫士卒說了算,皇權赴鎮的隋唐必須要解決豪門士卒這個毒瘤。
我們回顧這一段,其實是想跟你一起感受一下制度創設的那個困難。中國這麼大的國家,廣土眾民解決任何一個問題,你就得想出一套辦法,但是這個辦法在運行過程當中它一定會帶來新的問題,所以又要創立新的辦法,這是一個沒完沒了、沒有盡頭的過程。好了,剛才我們提到了隋唐,然後皇帝就鼓搗哈,鼓搗出了一個科舉制。那請問題解決了嗎?當然沒有,因為剛開始的課舉制和我們想的不太一樣,我們在中學課本里就學過,說隋朝開創了科舉制,我當時學的時候我也是不求甚至科舉制嗎?不就是考試嗎?考試就是公開的,公正的,考試就繞開了世家大族互相之間捏咕,把誰當人才是吧?考試是公平的,到民間選拔官員,這不就把世家大族繞過了嗎?把他們給治了嗎?哪有這麼簡單?你想那個背景,隋唐時期整個社會的精英階層幾乎全部都來自於釋迦大族、世家大族,他不光是有錢,他們壟斷了很多社會資源,比如說才能、聲望、關係,這些社會資源幾乎都壟斷在他們手裡。

怎麼繞開書的?簡單,你想當時印刷術還沒普及,書籍還特別貴,底層的老百姓就沒有幾個認字的,哪有人才?你沒受過教育嗎?再說就算底層人被選拔了上來當官,他沒有社會聲望,沒有關係網絡他怎麼開展工作呢?所以你看皇帝也難,你別看到高高在上稱孤道寡,跟這些豪族一比,皇帝就一個人,他是一個孤島豪門大族,那可是皇帝真身邊的汪洋大海,幾百年的根基,早就樹大根深,彈根錯節。

所以皇帝你再著急,你再恨,你要解決豪族的問題,等不得,但是也急不得,這個我們就要回頭來講科舉制了。科舉制妙就妙哉,它是隋唐皇帝的小夥曼頓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隋唐時候的克舉巧妙就在這,它的重點不是一次性的解決問題,而是慢慢改變社會的結構和觀念的問題。科舉制請問重點在哪個字?是那個舉字嗎?不是。隋唐時候的科舉制的重點在這個科字上。你說科,科是什麼意思?科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分門別類,就叫科。唐代的科舉不像後來,主要是近視科的考試。唐代有各色各樣的考試科目,考中了都能有官檔。這科非常複雜,比如說有規律舉行的考試,像什麼秀才科、進士科名經科、名法科、名字科、名算科等等科目,這叫長科,過幾年就舉行。

另外還有一種客,那是皇帝心血來潮,隨時想辦就能辦。這個叫什麼?這叫質客,質客花樣就多了去了,我在一本中國科舉通史裡面就我就慫過,哈哈,有數,各種各樣的製課的科目,有史料記載的至少200 多種。什麼直言極諫、賢良方正才堪經幫、五足安邊啊。只要是好詞。皇帝心想,嗯,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才又有道德又有能力?一堆好詞拼一個就是一個科目,然後就考試,就是皇帝隨便想起一個詞,隨便定出一個標準,都可以組織一次考試,選拔一次官員。那後來還有這麼一個笑話,說有一個人在路上就看見有個書生快馬加鞭嚚,他騎著馬向長安城方向狂奔。這個人就問他,你看你都快跑出心臟病了,你這麼慌,這是要趕著投胎去嗎?你幹嘛去?這書生在馬上回頭就答了一句,我要去考,不求文達科。哈哈,不求文達就是不求別的人了解我知道我,你看你都快跑出心臟病了,你還不求文達呢?這是當年留的一個笑話。

那你說唐代的皇帝為什麼要搞出這麼多科舉的科目呢?嘿嘿,這就是關鍵所在,他的目的不是繞開世家大族換一撥人,他為的是把人才標準的製定權從世家大族手裡給搶回來。我們剛才講原來是九品中正制,中正官有權利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他是中下品,您是中上品,而且不僅打分還蓋戳啊。用國家的名義來給這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做信用背書,這就相當於什麼?相當於一個地方官拿著國家的戳,隨心所欲的給人發文憑,這怎麼行啊?二話不說,可能還是你們這些人先把這個戳拿回來,先把發文憑的權利拿回來。

那現在有了科舉制好了,什麼叫人才啊?我說了算。誰是人才啊?考試成績說了算。所以即使考試制度本身不完備,即使人還是那些人,沒關係,至少衡量官員的那把尺子給你們做信用背書的那個戳。不好意思,現在在我手裡,那皇帝在官僚體系中的威望就提高了一大截。我舉一個現代公司裡面的例子,可能就更能幫助你明白。比如說原來是各地分公司給總公司推薦人才,那時間一長,公司裡面大家對自己的身分認定是什麼?就是我是河南分公司推薦上來的,他是湖北分公司推薦上來的,我是王總栽培的,他是李總提拔的。那這個公司裡面人際關係就是這麼分撥的。

嗯,這個公司一定是四分五裂,對吧?那科舉制就相當於現在總公司搞改革,說提拔人哪,咱們按照總公司發布的標準來,比如說總公司說了3 月份我要提拔一個特別勤奮的員工, 4 月份我要提拔一個業績特別好的員工, 5 月我要提拔一個外語說得棒的員工。你看這是什麼?這不就拋出了三個科嘛,科目嘛?拋出了三個人才標準的分類,這就是唐朝科舉中的科。

雖然具體的操作過程你們底下人可能還是互相勾兌,可以作弊,但是最後選出來的人眾目睽睽之下,因為我拋的是三個標準,哪?第一個是勤奮,第二個是業績,第三個是外語水平,對吧?你總得你就是作弊,你推出來的人在這三條上,你總得稍微說得過去吧。你只會漢語拼音,你都不會英語 26 個字母,你總不能推薦到外語這一科吧?那你想會發生什麼事?首先公司裡的人際關係的分組方式,它就不是按照地域和推薦人來分了,而是按照專長和特徵來分。這裡原來分公司和那些掌權的大佬的權利當然就是一種削弱,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改變是什麼?是被提拔的人的心態變了,他心裡清楚,第一標準那是總公司定的,公司就是需要我這樣的人才提拔的機會是總公司給的,我要感謝總公司。那第二,雖然過程當中那些幫過我的領導們,提報我的大哥們,我也很感激,但是請注意,那不是決定性因素,這裡面最重要的因素是我自己的禀賦和努力啊。因為我真是一個很努力的人,或是業績很好的人,或是會外語的人,那個單字是我背的最重要的要感激的人是我自個,你看這是一個多大的心態變化?沒錯,唐代皇帝就靠這一招,漸漸的就把人才標準的認定權從世家大族手裡收上來了。

人還是原來那些人,但是皇帝的權威大增。所以你看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最根本的目的不是要從民間選拔新人才,就像打牌,對吧?皇帝的目的不是要換牌,而是要把桌面上已有的牌按照皇帝定的標準重新組合一遍啊。要不怎麼說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黃歷跟你想的一樣,拿到標準的製定權很重要,這是隋唐時代的科舉。那你說這不挺好的嗎?你剛剛解釋多棒啊,科舉制度就這樣持續下去不是挺好的嗎?不行啊。時代在發展吶,到了宋朝,社會條件又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皇帝又面臨了新的挑戰,而要解決這些新挑戰,皇帝就不得不對科舉制度做進一步的改造了。

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訴求,源自每一扇不凡之門的開啟。卡薩帝為愛而生連結家的藝術。剛才我們說到了宋朝皇權又有了新的挑戰,本來皇帝的對手很清楚,就是那些豪族、世家大族,但是沒想到世家大族不爭氣啊。唐朝末年的一場動亂,世家大族是死的死,散的散,困擾皇權幾百年的豪族問題突然一下就這麼消失了,皇帝心裡也空落落的啊。那請問皇帝這個時候可以徹底鬆心了嗎?就拔劍四姑心茫然,獨孤求敗了嗎?不會。對的,政治舞台上不會有真空啊。皇帝的新對手很快就登場了。誰啊?就是能夠左右科舉考試結果的那批官僚集團。他們就是從關科舉考試來的,是皇帝親自製造出來的,但是現在他們站到了皇帝的對立面。你想畢竟科舉考試是要面對成千上萬的考生的,這​​麼大的工程,這麼大的事務型工作,皇帝一個人幹不了,那你就得委派官員具體操辦科舉考試。

好,這些主考官們就透過出題、閱卷選優就獲得了一種新的權利。打個不盡恰當的比方,就是原來的豪族對於皇權像是蹲在門口的野獸,就動不動要抱起商人,所以皇帝對他們很警惕。而現在這官僚集團對皇權就像是屋子裡的偷東西的老鼠,雖然威脅好像沒那麼大,但是整天的鼠竊狗偷,對皇帝來說也是非常煩人。因為站在皇帝的角度看,以前是釋迦大族對人事權的劫持,而現在是變成了文人士、大夫、官僚集團們。具體來說就是主考官們對國家人事權的節流。

這還真不是皇帝的想像,真實情況嚴重到什麼程度?我給你舉個例子,比如說唐朝有一個宰相叫崔群,他曾經主持過科舉,後來宰相就不當了,罷官了。他的夫人就勸他,哎呀,說老崔你也整點錢吧,買幾個莊園,搞點土地,咱給子孫留點家業。那崔群就說,這我有 30 所好莊田遍布天下,你有什麼好擔心的呢?買什麼田,買什麼地?他太太就疑惑了,說,老頭子,我怎麼不知道你在天下還有 30 所好樁田啊。崔群就說了,我前年主持科舉,錄取了 30 個人,這不都是好莊田嗎啊?言下之意,咱的子孫靠我的這些門生照顧,比自家有田產還靠譜。這是科舉史上很有名的一個段子,但你分析一下這背後是個什麼心態啊?你主持考試,你錄取的門生怎麼就成了你私人的產業?這話聽在皇帝耳朵裡,他會怎麼想呢?這不就是偷嗎?沒錯,這就是唐朝的風氣,考官和考生逐漸就形成了一種做主和門生之間的關係。請注意,這種關係可不是公共的關係,它是一種私人關係。白居易寫過這麼一首詩,最後四句是這樣叫,胸中壯氣尤虛淺,身外芙蓉何足掄。還有一條遺恨是高家門館為仇恩。高家門館指的是誰?

就是當年錄取白居易的那個作主叫高穎,這個全釋大意就是說我白居易,我自己是看破紅塵,我想要告別官場,但是我眼下唯一心頭放不下的,就是我還沒能報答我的做主高穎的恩情,這份私人的恩情就欠到這個程度。要知道這首詩可不是白居易,白居易是 28 歲鐘進史的,不是 28 歲手寫的,是他晚年寫的。這都過了三、四十年了,這個私人的恩情還是甩不掉,還不完。你想這種做主和門生的關係,它漸漸演化、惡性化,就形成了一種政治腫瘤。什麼呀?就是朋黨在朝廷中高階在政治上共進退。所以唐朝的皇帝有一個叫唐文宗,他有一句名言,皇帝看著說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捧黨難。就是那藩政割據河北的那幫賊子,我把他們搞定可能都容易的多。我在朝廷裡把你們這些文官官僚勾結起來的這些朋黨要幹掉要難得多。你想從皇帝的角度來說,這官位是我設的,俸祿是我出的,憑什麼你們這些官僚你只要當過一次考官,你就能收穫這個考生一輩子的感激涕零吶?這不是劫持是什麼?所以宋代的皇帝從一開始就在這個問題上嚴防死守。

宋太祖繼位的第三年就頒布昭令,嚴禁科舉考官和考生結為做主和門生的關係。那個招數當中有這麼一句話,那真是千古名句,說國家玄科取士未觀責人既著地於功,朝寧謝恩於私事嘞。你們能當官是朝廷國家的恩典,你們憑什麼跑到那些大佬的家裡?私人關係的千萬謝。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有這麼一句話,說權力這個東西,他只對權力的來源負責。哎,誰給他的權,他用權力就對誰負責。那你想在科舉時代,如果我一個考生,我的權利是那些做主、那些主考官、那些大佬給的,那我獲得權利之後,我也只會對這些大佬負責。皇帝是誰啊?呵呵,不好意思,跟他不熟。所以宋代的皇帝雖然沒有讀過孟德斯鳩,對吧?但這個道理他心裡是明白的,皇帝又不傻。

好了,現在我們明白宋代皇帝面臨的挑戰就是它必須在用人問題上防止官僚集團當中間商賺差價。那這個問題既然是科舉製造成的,那就要透過修正科舉制把這個漏洞給它堵上。說到這兒,還記得我前面提出的兩個問題嗎?這就能解釋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早不搞晚不搞?在宋代初年這 30 年間,科舉制度突然搞出來這麼多防作弊的製度創新。我們這一代中國人大多是考場上廝殺過來的,一聽到防作弊的措施,就覺得這是衝我們考生來的,對吧?考試一開始老師就說把跟考試無關的東西都放到講台上來,這不是沖我嗎?是科舉考試中的防作弊措施,不是衝考生,是衝官僚集團來的。你就看這幾項黑科技,對吧?電視這項制度的潛台詞是什麼?就是你們這些官僚和考生之間,別天天什麼門生恩師教的那麼肉麻,凡事重進士的。甭廢話,全是我皇帝,我的天子門生。你恩師是誰啊?恩師就是我,不准你們這些官員中間賺差價,還有幾項黑科技,剛才我們提到的所願胡明騰路這幾項措施本質是啥?就是在考試的整個過程中盡可能的一點一點的剔除掉人的因素。

科舉考試中的所有考官,你們低頭判卷子就好,不准你們抬頭看人,是誰跟你沒關係,還做主,還悶聲美死你。所以這時候你再來看科舉制度,它簡直就變成這麼一台機器了。只要考生願意考,來輸入你的捲子,哈哈,然後經過這架機器的哼啷哼啷一通運轉判斷,然後就能輸出名次,整個這個機器的運行過程當中,只有對你那張卷子上的文字判斷,絲毫不牽扯到人對人的判斷,這是這架機器的設計原理,你想想看,這是多麼奇妙的事情,對吧?皇帝一個人面對全天下的讀書人,你從這頭輸入文字,我從這頭給你輸出名次,中間那麼龐大的官僚系統,居然拿不到什麼居間的紅利,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即使在今天科技如此昌明的今天,要做到這一條,可能也需要上什麼計算機、人工智慧才能實現,在 1, 000 多年前居然就實現了。

用宋代一個大文豪歐陽修的話來說,科舉考試到了我們這一代的時候,叫無情如造化,摯公如權衡。這架大機器像大自然那麼無情,像一桿秤那麼公正,不可思議的製度發明,對吧?好,那我們再來回答前面提出來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這種科舉考試只靠卷面文字就來選人,當官肯定不是最好的選人方法,對吧?這考試考的好的人,他的行政能力一定強嗎?對啊,幾百年前的武則天就發現這一點了,宋朝皇帝肯定是心知肚明,但他為什麼還要堅定的這麼做呢?這就要說到科舉制度的本質了,我們一般理解科舉的本質是啥?不就是考試嗎?好事只是表象,是那個動作,關鍵在於這項制度作為一個選人制度的起點,和其他制度不一樣。

日本學者宮崎士丁有一本書叫科舉史,這本書裡面有一個非常有洞見的說法,他說中國古代其他的選材製度都是他見之,而科舉之路是自見之路,這是涇渭分明的兩條路。什麼叫他見制啊?就是我是不是人才,我說了不算,需要由他人來推薦我來背書,我,他們點頭,我才是人才。那前面介紹的什麼茶舉、酒品中正制,都是他見制,科舉制是自見制。就是我是不是人才,我只要我覺得是,我就可以站出來毛遂自薦啊。那個皇上雖然隔著我好幾千路遠,我就可以透過這套制度向他宣布我是人才,我願意通過測試流程。至於中間人,所有的中間那麼龐大的官僚機構,那麼多人對我有什麼觀感?不重要的,我就是人才我說了算。

科舉制和先前的人才制度相比,最本質的差異就在這裡。你可以想像今天的一個場景,假設你在一個單位裡面,原來這個單位規定你是不是能被提拔,你是不是能漲工資,你直接領導說了算。那請問你直接領導要是個混蛋,那你身為一個底層的普通人,如果運氣不好,可能就會受盡了攀剝和屈辱。都沒有機會,他可能這輩子都沒有機會。

他那如果單位大老闆有一天說咱們公司搞公開競標考試,誰都可以參加,那麼請問你對這個考試有什麼期待呢?你需要的就是我的直接領導,各層領導都不要參與,不要有人為因素在裡面,對吧?至於考什麼有那麼重要嗎?考數學也行,考英文也行,考伏地挺身都行,哪怕直接抽籤都行,他至少公正,對吧?至少公正。

就我作為一個底層的人,我有一種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感覺。科舉制時代下,古人有一套科叫影響科舉,幾大因素,對吧?一命二運三風水,四季因公五毒術。讀書這件事自己說了算,但是排在最後​​,排在前面這四條命運風水積陰德,跟人沒關係,全部是玄學,沒有什麼人的因素在裡面摻和,這才是自建制科舉考試發展的中區。是的,了解自建制的這個本質,你就知道了科舉制度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它的內在的基因就有一種傾向。這個傾向是幾百年慢慢長出來的,表現出來的一種傾向就是要剔除中間環節的人為因素,它的最終使命不是為了把人才選出來,而是為了讓所有參與這個選人遊戲的人對自我命運有掌控感。

好了,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再抽身出來看看他建制和自建制的科舉考試各自的利弊。他建制別人推薦當然有優點。至今好多人才選拔場合都在普遍使用他,簡直道理很簡單,人是萬物的尺度,能衡量人的只有人,所以選拔人才少不了人對人的推薦和背書,對吧?就像在今天,公司選擇應徵者,除了筆試成績,當然要看原來工作單位的同事和領導對這個人看法怎麼樣啊。

再比如說今天西方很多學校錄取人科普日,只看分數,來自社會名流的推薦信非常有用的。所以微觀者來看,如果我們需要快速的篩選人才,他見制有優勢,我們更相信推薦人的人。自見制是不是就在推薦人的效率上非常差?其實也看不見得,這又牽扯到人的另一個本質,人沒有確定的樣子,人不是只可以被評價的,人還是可以發展的。就說過我自己上大學時候的感受,當時我們那個班上的 20 多個人,有從大城市來的,也有從農村來的同學。農村同學的高考分數一點也不低,但是要論什麼氣質談吐,那確實比城裡來的同學要差一大截。但別忙,過幾年你再看,農村同學會經歷一個飛快的城市化的過程,很快那個氣質、談吐、自信心全上來了。你要是再拉長時間來看,現在我們同學都 50 多歲了,來自農村同學的人生成就跟成立同學一比,一點也不差,這就是人的發展性啊。人不只是就那個樣子擺在那,被你評價的,評價過後還有發展。我們今天的高考本質上也是自堅持,他用一把尺子來量所有人,那好像有失偏頗,但是另外一面,他也為人的發展,未來的發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所謂的現代文明,我想應該就包括這樣的因素,就是不管你們怎麼看,我總該有一個機會讓我自己站出來說。我願意接受命運的裁判,我相信我的未來發展有無限的可能。今天我們這期文明節目講科舉制度的演化,你發現沒有,這項制度的出眾可能只是為了應對當時皇帝面對的挑戰,而不是為了什麼抽象的原則,更沒有什麼篤定的總體規劃,都是走一步看一步,草鞋沒樣,邊打邊下。但是製度曲曲折折往前演化,一路經過人心公道這些抽象原則的篩選,最終的結果,如果它符合文明發展的方向,那麼它就會有強大的生命力。

科舉考試就存在了一千多年,甚至科舉考試當中的那些黑科技,我們今天講到的什麼胡明所願吶、騰路的技術還在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在今天我們的各種考試裡面。這一期的文明節目我們講的是 1002 年的宋朝,然後最後我們再來看這一年發生的兩個小場景。這一年有一個學生當年 13 歲,正是貧苦上學的時候,他因為家裡窮,所以住在廟裡讀書。那他怎麼吃飯呢?就是提前煮上兩公升米的粥,放一晚上這粥就坨成了一大塊,用刀切成四塊,早晨晚上各拿兩塊,就著鹹菜吃,一吃就是三年,這就是成語叫斷機化粥的由來。這個人誰啊?對,你知道了,他叫範仲淹,今年是 1002 年,再過 13 年,他考取了進士,再過 43 年,他寫出了名藥千古的岳陽樓旗。你看,本來他不該有的機會,但是在科舉考試制度下,他有了機會。再說第二個場景,就在這一年 1002 年,朝廷裡的兩個宰相不約而同的都做了一件事兒。首席宰相叫李浩,把女兒嫁給了信科狀元,也就是我們這期節目一開頭講的那個連中三元的狀元王贈。還有一個是朝廷的副宰相參之,正是王誕。王誕把自己的女兒也嫁給了一位姓科近使,叫韓毅,阿里人當時挺反對的。嗨,王蛋說時代不一樣了,你們看不懂我為什麼要這麼做的呀。

這兩位新女婿,一個王曾,一個韓義,都是家世不怎麼顯貴的人,甚至還都是拖兒帶女的官夫。他們本來也不會有這樣的好姻緣的機會,但是因為科舉制度,他們現在有了宰相李浩參之,正是王誕,都是當時朝堂上的重臣,已經感知到了春江水暖,他們已經看到了時代的大轉向,以及一波新人物不可阻擋的崛起。今年是西元 1002 年,大宋閒平五年,我們下一期 1003 年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