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文明之旅》第4集分集劇情介紹

作者:大悶頭 時間:2024-06-25 來源:網路

《羅振宇文明之旅》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影視劇,劇中的劇情也是非常的棒,接下來小編就和朋友們一起對《羅振宇文明之旅》第4集分集劇情介紹來探討一下,希望看完的朋友喜歡這篇文章。

《羅振宇文明之旅》第4集分集劇情介紹

《羅振宇文明之旅》第4集分集劇情介紹

你好,這裡是文明節目,歡迎你穿越到公元 1003 年,今年在中國是大宋閒平六年,宋真宗在位。他讀完這一年的史料之後,我有一個感受,就是如果歷史背後真的有那麼一位操控者,咱真的不知道他到底是一個喜歡躲貓貓的小孩,還是一位深謀遠慮的老人,那至少在1003 年這一年,這兩種性格都有所體現。

我給你舉例子,比如說在西北方向,宋朝把靈州丟給了西夏,那當然非常緊張了。所以在今天的什麼寧夏員工甘肅慶陽一帶就設定新的防線。怕什麼?就怕西夏的李繼千帶兵打過來,但是沒想到李繼千不僅沒有打過來,而且帶兵去打更西邊的吐蕃去了,而且過程中李繼遷就死了。那這個消息 1003 年這一年宋朝這邊他不知道,所以還在嚴防死守。你說歷史是不是在躲貓貓?開玩笑。但也就是在這一年,李繼謙的孫子,那個著名的李元昊出生了一個嬰兒,姑姑墜地,誰也不知道他將來重要不重要。誰也沒想到,就是這個小傢伙 30 年後創立了西夏帝國,給宋朝和遼朝都帶來了那叫天大的麻煩。

所以你看,有意思,就在這歷史的下一首佈局就在今年就開始了,但是當年的人沒有人知道這一子到底下在哪,所以你說歷史是不是也是一位深謀遠慮的老人?我們再來看正軌方向,宋遼雙方的軍隊今年在望都,就是今天保定西南那個地方打了一仗,沒出意外宋朝又輸了。宋朝當時收到的消息是將領王記中戰死,這個王記中不是普通人,他很重要。為什麼?因為他從小就跟著宋真宗,算是皇帝的自己人,那時候真宗還沒當皇帝,所以真宗皇帝你看發小死了嗎?就非常悲傷,追贈了一堆官銜,但其實王集中沒死,是被遼軍俘虜了啊。你說這是不是在躲貓貓?開玩笑。

但王繼忠的故事沒完,到明年,就是1004 年的時候,禪淵之戰期間,王繼忠藉著這個雙方很巧妙的這個親密關係,他就成為一個關鍵人,成為宋遼兩國之間和談的那個關鍵樞紐。你說歷史是不是又在透過一件小事在給未來的大事佈局?所以想想我們今天的人,你天天接受現實各種各樣的信號,但是這些信號你當不當真很難說,他有可能就是虛晃一槍,但是也都有可能是飽含深意呀。具體還是回到西元 1003 年,那今年咱們聊個什麼話題呢?咱們今年來說一個人,當朝宰相李航。李浩是 1003 年的 9 月到 1004 年,整個中書省鄭世堂只剩下李航一個人當宰相。而明年 1004 年李航就過世了,所以咱們這個文明節目,再不說李航這個人,咱們就沒機會說他了。但重要的並不是這個人,而是在他身上有一種非常罕見的政治主張,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這種政治主張也算是靈光一現啊。而李航一死,就很少再有人大膽的、公開的、透徹的把這個主張講出來了。所以今年咱們必須說李航那是什麼驚世駭俗的主張呢。好,帶著這個問題,咱們一起穿越回公元 1003 年。

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李沆這個人,他呢是明州肥翔人,就是今天的河北邯鄲人,話說公元 980 年,也就是宋太宗的時候,他中了進士啊。這在當時身份就很高貴了,然後在官場上一路順風,當到了參之正室,也就是副宰相、中央級大員。而在這個過程中,宋太宗當然對他一直從旁觀察,覺得這人不錯,所以到了995 年的時候,給他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去給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宋真宗趙恆當老師。要知道在皇權時代這個任命不得了啊。你就想嘛,一個今天的人自己交的朋友可以是三交九流,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但是你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受到你的某一個朋友的全面影響,你想想看你還剩下幾個這樣的朋友?對,當年的皇帝也有這個煩惱,滿朝文武好像都是很了不起的人,但是願意把國家的未來太子交給他,受他全面影響,滿朝文武選不出幾個來。對,所以這項任命說明宋太宗對李航這個人是全面認可。而且這對李航來說也是一件大事,因為這算是給他預定了一個宰相職務,你想等太子將來變成了皇帝,這個新皇帝和滿朝文武都不太熟,就跟他熟,不用他當宰相又用誰當宰相呢?對,李浩後來就是走了這條路。宋真宗繼位之後,他當了六年的宰相,一直當到他 58 歲去世為止。

李漢的履歷就這麼簡單,我們已經說完了,但是我猜甭管我怎麼說,你對這個名字還是覺得很陌生。李航是誰啊?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挺怪的。沒錯,這個沆字就是我們用的那個貶義詞叫沆瀣,一氣的那個沆,當然單獨這個沆字沒有貶義,它指的就是那個水汽兀兀昭昭的那個樣子,叫夯。

如果我告訴你這個大家不太熟的李沆,在歷史上還有一個稱呼叫聖象、聖賢的聖宰相的相,你可能就更奇怪了。對啊,在咱們在中國的歷史上,稱得上為聖的人,肯定在本行裡成就是登峰造極的。你算文聖孔子、兵聖孫武孫子、書聖王羲之、詩聖杜甫、化聖吳道子,還有武聖,武聖這個有爭議,有人說是姜子牙,有人說是關羽,還有說是岳飛的,但是你聽出來了,不管怎麼說都是響噹噹的名人。

那我們再來看這位聖像,李浩,嗨,你是誰啊?你如果不是專業研究者,或是宋史的深度愛好者,可能連他的名字都沒聽過。對啊,按說咱們中國古代的名相多了去了,西漢的蕭何、陳平,三國的諸葛亮,前秦的王猛,唐朝就多了房玄齡、杜如、會搖、崇誦景,是宋代前面有個趙普,後面有範,中間王安石司馬光,哪個不比你李浩名氣大?你就說怎麼輪得到你來當這個聖像好像,那你說是不是因為他是宰相官大同時代的馬屁精,故意送了他這麼一個綽號?不是,第一個給出李沆這個名號的人叫王誕,王誕當過李沆的副手,李沆死了之後,他又陸續做了十多年的宰相。

那作為前同事,王誕一開始對李航的一些做法是不以為然的,但是李航死了之後,時間過得越久,王誕這個宰相當的時間越長,他就越發現這個李航真是高明,所以他就感嘆說李浩真是聖人,這才導致朝廷內外開始尊稱李航為聖象。請注意,我再強調一遍,這件事發生在李航去世多年以後,所以不存在拍馬屁的問題。如果你覺得這同時代人的評價也難免言過其實,那我們就再來看一位,這位厲害了, 600 多年後的大思想家王福之,在這本宋論裡面對李航的評價也是高得嚇人的,他說李沆的見識遠超唐宋時代的什麼姚崇錄製司馬光這些名相。唉,看起來這位李航確實有點東西,但是具體你有點什麼東西,你又乾過什麼了不起的事?如果我們看史料發現這位李航做的事左不過就是什麼為政清廉、直言敢諫,就這類事,說白了就是拿著儒家的道德原則跟自己過不去,跟皇帝不見外啊。就這種事,比如說李昊很著名的一個段子,說有一天真宗皇帝想封後宮裡的劉氏為貴妃,這劉氏不得了,將來文明節目十幾年時間都要說她劉氏當貴妃,所以一個晚上真宗皇帝就派人拿著自己寫的手照,就是一張紙條去找李浩,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我這位娘娘能不能當貴妃呀?那?李浩看完這紙條之後,直接當著使者的面拿過一蠟燭,就把條子在蠟燭上給燒了,一邊燒一邊讓使者給真宗帶化。就說我李浩不同意,這看起來有點膽大包天,但是沒辦法,人李漢資格老是真宗皇帝的老師,說話做事稍微橫一點也正常。就這麼說,就這類什麼為正清廉,直言敢見,就這類事在中國歷史裡面所在多有啊?你和前朝的魏徵比,你和同時代的寇準比,你和稍晚的範中煙比,沒有什麼獨特的,光靠這類事情,李航是絕對擔不起聖象這兩個字的。那關於李航的史料其實不多,通盤看下來之後,我自己的感覺真正特別的只有一則言論。這句言論特別重要,我得給您讀原文啊。他說居中為十五,補為中外所臣,利害一切報罷之。此少以報國,而就是國。李行當這個宰相位置很重要,我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功勞,我唯一值得一提的貢獻是朝廷內外大大小小的官員提的所有建議,心力除害的那些建議,我是一概置之不理。你沒聽錯,李航就這意思,所有的政策建議,說好的、說歹的,要幹這要幹那的,我是一概不理,這是我最重要的功勞。什麼話嘛?你聽聽看,你又不是公園裡邊隨便一個退了休的倔老頭,你是個宰相。

哎,身為國家的高階領導,你聽聽大家的意見,這不是基本素質嗎?兼聽則明,偏愛則暗,這句名言總不該沒聽過吧?好,我們這期文明節目在西元 1003 年,我們就是要解開這個謎。李沆這麼有名的一個宰相,他為什麼這麼說?這背後的道理又是什麼?李航這句話之所以重要,也之所以駭人聽聞,是因為它觸及了咱們中國傳統政治制度設計的一項關鍵原則,就是你作為一個有權利的人,你必須得聽取意見、建議,尤其是批評性的建議。那道理似乎很簡單,你有權利,你就可以胡作非為。那麼來自四面八方的建議就是你權力的煞車片和解毒劑,對吧?我記得我們上中學的時候就學過一篇課文戰國策,裡面叫鄒忌諷齊王納諫,說是齊國。

戰國時候的齊國有一個叫鄒忌的人,官當的可大了,他老關心自己和另外一個美男子,就是徐公,誰更美?那就問自個老婆,問自個小妾,問自家的客人。哎,大家都說你美你最美。結果這個鄒吉後來就真見到了那個虛公,一看自己遠遠不如這位虛公,於是就有了一個心得。這心得簡單總結就是,凡是遇到誇我的,都是有求於我的,所以誇我都是假的,凡是罵我的,唉,那才是對我好的,那才是真的。

而後來鄒忌就把這個心得對齊王說了,齊王一聽說對有道理,就下命令說,凡事如果你能當著面指出我的過失的,受上賞。你要是不敢當著面,書面寫個條子跟我講的受中賞,在外面沒敢當著我面,在外面當眾批評我的,被我聽到的也有賞啊。然後據說這麼搞了一下,這個齊國的政治就搞好了。

這個故事在中國那是太深入人心啦,我們上中學的時候就學這套道理。這背後是帶來一整套政治假設,只要有人狠狠地看住,那些當權者不用你說話負責任,只要你說話有膽量、有態度,那就一定能換來一個政治商月白風清的結果。那有人說嗎?你看聖人的這個聖詞,就繁體字的那個聖字裡面不是有個耳朵嗎?聖人之所以是聖人,他就得聽呀。你看中國史上最有名的一對君臣就是唐太宗和魏徵,那更是靠這套邏輯合演了一幕政治大戲啊。唐太宗但凡犯點錯,魏徵就得批評兩句,唐太宗就得說我改,然後政治就又好了一點啊。

那這個潛台詞是什麼呢?這時候他兩個人一定是一溜臉就去看那個史怪說我們兩個表演的這麼精彩,你還不記下來嗎?一個直言敢劍,一個虛心納劍,一個千古名臣,一個千古明君,那真是一段相互成就的政治佳話啊。所以敢聽意見和敢接受意見,這成為中國朝堂上的政治正確。但是這套假設對嗎?歷史上很少有人懷疑的。

直到今天,我們講的宋朝宰相李浩突然冷不丁的來了這麼一句,不要給我提建議,提了我也不提,就和今天銀行裡面貼的那個防詐騙告示一樣,要求大家是不聽、不看、不轉帳。關鍵是他要把這個當成自己當宰相,報效國家的唯一功勞。匪夷所思,李航這句話的背後有沒有點什麼道理呢?

那李沆為什麼不願意聽?建議我們先聽李沆自己給的理由,他給了兩個理由,第一個他說那些剛剛考上進士的人,連怎麼做、怎麼站、怎麼行李這種簡單的事做不好,見了我的面就跟我大談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功勞,希望我提拔他。什麼治理國家我跟這些人沒辦法聊的,我如果聽他們胡咧咧,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叫籠絡人心。不好意思,老夫我做不到。這是第一個理由,第二個理由他說國家的製度已經創建好了,我要是按照那些提意見的人的想法去做某件事,去改某件事,那就會損害很多人的利益。那些小人為了往上爬狹提意見,根本沒有考慮到他的說法和做法會殘害老百姓的事。你看李航的理由就這麼兩條,一條是他們不行,他們提什麼意見?另外一條就是現在就挺好的,他們提什麼意見?這是不是聽著還是有一些傲慢和霸道?請注意,還是剛才我舉的這本書,過了 600 多年後,王複製在宋論裡面畫了很大的篇幅給李航做補充。王夫之是分類歸納了七種提意見的情況,具體我就不展開了,總之他的結論就是,不管提什麼建議,我不管你水平是高是低,不管你的初衷是好是壞,凡是給當政者提建議的,說這個好那個壞的,沒有一句話值得聽。唉,這話說的就那麼絕對,這話要不是白紙黑字的印在王福之的書裡面,我還以為出自哪個法外狂徒了,哈哈。

推薦一篇文章,很開腦洞的,中國社科院的林湖老師的文章叫變法黨爭於士大夫政治,就詳細介紹了王福之的這套政治理論。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你會發現的,王復之有他的道理。其實我們抽身出來冷靜想想,這符合我們的常識。你想對一個有權利的人提建議,背後是什麼?往往都是自己的目的,我們有自己的算盤,對吧?人之常情。例如今天我就帶來一本書,末代皇帝溥儀的這本回憶錄,叫我的前半生,很精彩的一本回憶錄,他在這書裡就說他說我不當皇帝,我退位了,表面上身邊所有人都在關心我。

今天一個主意,明天一個奏摺給我提建議,但是我心裡清楚的很,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有的人主張一切照舊,你就假裝你還是皇帝就好,為啥?因為只有這樣,這一部分人的利益才能保障。比如說前內務府大臣少英,他就繼續可以總管內務府,這裡頭多少有點油水的。還有溥儀自己的生父醇親王載鳳,那就可以照舊每年領 4 萬多兩銀子的俸祿。

當然也有人主張要變,要劉洋,要出國,要見世面,將來好復闢啊。但是主張劉洋的去向又不一樣,比如說去過日本的羅振玉就主張他去日本,當過歐洲公使的黃高就主張他去歐洲。但是在溥儀看來,嗨,你們倆這小心思我都明鏡似的。你們有圖謀的把中國的前皇帝掐在手裡,無論是在日本,在歐洲,你們是自己要囤積聚齊。

就連下面的一些小嘍囉也在打類似的主意,比如說溥儀在回憶錄裡就寫他有一個六叔叫載荀,載荀有一個門客叫吳錫寶,就只寫了好多折子,一直勸溥儀要用法律,要懂法律,學法律,用法學項說,怎麼這才符合時代潮流?那溥儀剛開始也覺得特別有道理,但是後來一打聽,噢,原來吳錫寶自己是個律師,用法學家就是說用他自個。

所以你看溥儀這時候已經不當皇帝了,已經沒有權力,但僅僅這麼一點點權力的光環,下面的人都處心積慮的要通過提意見的方式來包裝自己的利益來算計,所以當權者能不小心嗎?所以你看,如果下面的人是赤裸裸的給你拍馬屁,那當然要警惕,但那個動機畢竟是擺在桌面上的,他不就是想討好你嗎?如果反過來是你周邊的人,假設你有權利是給你提建議,甚至是有點那種忠言逆耳式的建議,那就更要小心,因為那往往是利益經過精心包裝之後的樣子。

你沒有溥儀這份小心,你沒準就著了他們的道。聽到這兒,你可能會說,提建議的人也不見得個個都如此不堪,總有那些忠臣義士完全沒有私心的吧。或者即使有私心,建議本身還是好的吧。我們中國人不是有一句話嗎?叫無則加冕,有則改之,對吧?人建議你聽聽就好嘛。萬一建議本身還不錯,那好,咱們今天就來做個思想實驗,咱們設想一種極端情況,有人對我提建議,他的動機絕對善意,建議絕對正確。

那請問有沒有用呢?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不少,例如有人告訴我羅振宇,為了你好,你應該每天跑 10 公里。羅振宇,為了你的身體,你應該別熬夜,應該早點休息。羅振宇,你應該卸載你手機裡面的全部短視頻,不要打遊戲,你應該多讀書,你吃飯的時候不應該吃蕎腥和主食,應該多吃點蔬菜。我當然知道它是好意,而且說的大,差不差基本上都對。但是那又怎麼樣呢?辯論高手黃之中老師講過一句話,就是你眼裡的問題其實是別人的解決方案來著。比如說我們看見一個小孩因為打遊戲耽誤了學業,我建議他以後別打了,只要深究一層,我們就會想到他為什麼打遊戲,可能是因為他在現實生活中充滿了挫敗感啊。

在學校老師不喜歡回家裡,家長 diss 他,在遊戲當中才能找到尊嚴感,這是他的生活的解決方案。所以如果我們作為一個旁人,直接勸告他,你不要打遊戲了,這不是解決了他的問題,而是拿掉了他的問題的解決方案。回到中國古代政治一樣的。如果一個基層的官員看見了大量的現實中的不合理現象,那就要求皇帝把這些現象改掉,去掉就行了嗎?就變成了朗朗乾坤,太幼稚啦。比如說我要是生在明代,我可能會覺得,哇,這什麼烏煙瘴氣的時代噢,太監還出宮,還替皇上到處搞銀子,收各種稅,不合理。什麼皇帝搞了一個錦衣衛,不合理?皇帝設了個東廠西廠,你看那些死太監那些樣子不合理,但是我喊破了喉嚨,皇帝也不會取消這些機構的。道理很簡單,這些機構之所以存在,皇帝是有自己要解決的問題的。在那些問題沒有替代的解決方案之前,我認為不合理的這些現像是不可能消失的。

身在局中的人都知道世界是什麼,世界是一個網絡,牽一發而動全身。你妄想靠改動一兩個點是無法優化整個網路的啊。如果更進一步的說就是胡亂的改動現狀,帶來的可能是更悲劇的結果。將來我們文明這個節目會講到慶歷新政,講到王安石變法,到那個時候我們還會再觸及這個話題,總之不在我的局中給我提建議,即使是出於好心,即使他說的都對,我通常該怎麼辦呢?人家是好心,我們只能禮貌的笑一笑,聽不到過去。我們常常把言論分成真的假的、正確的、錯誤的、善意的、惡意的,而這麼分言論,但是你有沒有意識到還可以有一種言論的分類,就這個言論是指向言論者自己的,還是指向他人的啊?指向自己的言論。比如說我陳述自己的信心、我的觀點、我的訴求,我爭取自己的利益,捍衛自己的立場,這些言論只要不違法都是好的,都是社會的財富。而指向他人的言論就是我告訴別人該怎麼辦?在你的情況下你應該這樣做,這種言論的價值就非常可疑。

比如說我們想一下,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如果你在公司開會的時候說我希望大家暢所欲言,提對公司的建議。那請問你到底希望大家講什麼?講各自部門的發展策略,為自己部門的兄弟,包括為自個爭取利益,這都沒問題,肯定是你這位董事長應該聽也願意聽的內容。為啥?因為這些都指向發言者自己,是他為自己說話,這些話你可能聽了也未必同意,但都是你作為董事長應該掌握的信息啊。

好了,我們再設想,如果一開會,你公司所有人都能站起來說,我要指導總公司怎麼發展,這個說關鍵要把食堂抓好,這樣大家才能幹活有士氣。那個說,唉,咱們現在產品不行,要不咱們公司改行乾直播帶貨?哈哈,雞一嘴鴨一嘴,你身為董事長,你是不是要瘋?有一個關於華為公司的傳說,話說有一個新員工,剛進公司就洋洋灑灑給老闆任正非上了一封萬言書,裡面就提了很多關於公司發展戰略的建議。任正非大筆一提,批示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我估計如果咱們一般上班族聽到這個故事會不以為然,人家就是提了個建議,不至於把話說的這麼狠嘛。人家也是為企業好,但如果你當過老闆,或者你將來有機會創業,聞聽此言,你會心有其言。不在老闆的位置上,不承擔那個責任,看不到他的全局,是不可能提的出可靠的建議的啊。所以我們給別人建議的時候,我們有時候想想,嗯,我不在他的局中,咱們省省吧。哈哈,對,這就是李浩那段話的意思,不在我局中的人不要給我建議,因為沒有價值。

好,那下一個問題又來了,如果身為一個國家的高級領導人,如果不聽建議,那掌權的人怎麼決策一個國家的治理還怎麼優化和進步呢?好,接下來我們就再來聽聽王復之提出來的方案是什麼。

剛才我們說到李沆作為大宋王朝的宰相,居然提出說我的執政風格,就是什麼建議我都不聽。唉,那問題來了,什麼​​建議都不聽,那一個國家還怎麼改變?他還怎麼進步呢?隔了幾百年,王福之在宋論裡面給了一整套解決方案,簡單說一共是四句話,文言文的創智,聽之,前往休舉,聽之。百直斟酌聽之,掌力從為聽之,編蒙展開解釋第一句話,創智聽之前往就是這個制度框架,一定要聽前面的那些開國之君的。

開國志俊是什麼人?先祖創業的人,他面對的情況是最複雜的,他當年解決問題的條件也是最充分的,這些人的能力也是過硬的,所以他們制定的製度框架有非常大的合理性,不要輕易的去動它,這叫創制。聽之前往第二句話,修舉聽之百職。百職是什麼?就是各個垂直領域的專業幹部,一個政策要不要調整,一個專案要不要舉行啊?這叫休舉,要聽他們的,聽專業幹部的。言下之意是千萬不要聽外行的啊。郭德綱不是有這麼一個段子嗎啊?他說,像我和火箭科學家說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認為得燒柴最好,得燒煤還得是精選煤,水洗煤都不行。如果那個科學家拿正眼瞧我一眼,他就輸了啊。這是郭德綱的段子,說穿了,這是一種尊重專業的精神。外行人喊得再熱鬧,提的建議顯得再誠懇,也不能搭理他,這叫休舉。

聽之百之,三句斟酌,聽之掌力。什麼是斟酌?就是執行那個政策的具體分寸,你是多一點還是少一點?是輕一點還是重一點?要聽誰的啊?聽地方長官和部門首腦的,這叫長力。你治國中央制定那個大政方針往下傳達的時候,它就是幾行資,但是到了基層他遇到的情況那都是活生生的生活是千差萬別的。如果你不給基層官員這種斟酌的彈性,他其實什麼都乾不成。比如說前段時間我看有一個基層的村官就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工作經歷,他就說他說我們這個村有一個特點,就是村民愛賭博。本來家家都窮得叮噹響,一年在外面也搞不了幾個錢,一到春節玩幾把牌就輸光。我們這些當幹部的,你上門去勸勸,他是不聽的啊。好,你動用警力去抓,要是在紅白喜事那些場合上去抓,是很容易引發衝突的,所以也不能硬來。

那怎麼辦呢?我們就強行組織大家跳廣場舞,定期舉辦廣場舞大賽,請音樂學院的教授來當評委,還弄了個排行榜啊。就這樣消耗村民的精力,參加賭博的人那肉眼可見,那就是少了呀。但這事你要是讓一個外面的人來看,從旁觀察,他一定會說,唉呦,這個村的幹部不行,強制老百姓參加文化活動,他們這是為什麼?他一定是為了自己的政績在搞面子工程,他們哪知道我們的真實目的,老天作證就是不讓村民賭博是為了他們的幸福,有時候政策執行的那個分寸,那個進黨,還真的是只能讓最接近老百姓的官員去拿捏。

你不是身在局中的人,是很難插嘴的。你從旁看見的那些是非對錯,很可能都是外行話了。王復之還有第四句話叫從為聽之,邊盟就是邊護其民組織起來的老百姓叫邊盟。當時在古代那個政治條件下,老百姓只有被管的份兒,但是你別忘了,老百姓即使是完全被動的,他們也有發言權,只不過這個發言不是說話,是用行動來投票。所謂從為,就是指老百姓是配合還是不配合啊。如果這個政策,那你放心,老百姓自然有辦法鑽空子、找漏洞,非暴力不合作或乾脆走人,那這個政策到了還是搞不下去。

你看,有了這麼四句話,創制聽之前,王休舉聽之,百職斟酌聽之,掌力從為聽之,邊盟王福之就勾勒了一個完整的政治調整的邏輯,無非就是四層就是大的製度框架,聽開國之君的,不要動它。第二,政策該修該補,計畫該幹該停,聽聽專業官員吧。第三分寸該多該少,力度是該松該緊,聽地方幹部的,跟老百姓最近第四配合還是不配合?願意還是不願意?最後看老百姓的反應了,王夫之設置的這套方案是不是有點像某種機械結構?就是先有一個穩定的大框架,然後有一些粗條的旋鈕,還有一些精細調節的旋鈕,是這麼一層一層的讓整個社會治理體系既有穩定性也能隨機應變。

這套方案的核心邏輯你應該聽出來了,就是特定的人以特定的方式主持特定環節的運作與改變。這裡面當然就有一句潛台詞,就是請不要脫離自己的本位去操別人的心,不可能有一個職位就是你啥也不會,你啥也專業也沒有,你就是給別人提建議,這樣的建議沒有價值。在這四句話裡面,我想我們身為現代人可能最聽不慣的就是第一句叫創智,聽之前往。哎,憑什麼嗎?開國之君那可能已經死了好幾百年了噢,我們還把老祖宗的話當荊軒玉律,這不是拿死人綁架活人嗎?這個問題非常複雜,哈哈。至少我們今天在談 1003 年的大宋朝的時候,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角度去看在古代那個社會環境的變化非常緩慢的開國之君創制的製度框架,它確實有很強的適應性的。這問題太大,別的我們都不聊,今天我就聊一個非常小的問題,就是當最高權力只在一個家族內部傳承的時候,一代不如一代,那是大概率呀。

幹王就是比現在這個王牛,這個得認,對吧?用進化論裡邊的一個概念來說,這叫什麼?這叫回歸平均,對吧啊?這個概念是達爾文的表弟高爾頓發現的現象就是父親的身高如果大於平均值,兒子的身高不會更高,大概率是會比父親矮,那反過來,兒子的身高大概率就會比父親高啊。其他什麼智商、情商精力體能這些人的指標都差不多。回歸平均,這是命。第一代創業君主應該是在各方面的能力上都遠超常人,但是他們的後代的能力回歸平均,那就是必然的事,不可能代代都是天降猛男,這是個硬約術。

我們就看宋朝,宋太祖、宋太宗那都不是一般人,太祖就不用說了,宋太宗這個人僅僅勤奮這一條,後來的子孫根本就比不了。我們就拿皇上的休息時間來說,唐朝的時候按規定皇帝是 5 天以上朝,那安史之亂之後,國家事情又比較多,皇上就變得比較勤奮了。那皇帝的休息也是乾一天,休息一天。但是宋太宗趙光義這麼個老人家,他的特點是什麼呢?叫一天都不休息?對,在位 21 年,天天幹活,天天上朝,一直到去世的當天,他還召見大臣義士。那宋太宗管事細到什麼程度啊?他自己能管得到的案件他親自判決啊。比如說開封府的案子,他留下的紀錄是一天判上幾百件。有的臣子就勸他說,皇上您這也太辛苦了,宋太宗說什麼?這有什麼辛苦的啊?我一點也不覺得累,我覺得自己就是在那坐一會,我坐一會就把活乾了嘛。能人就是能人,這得服。你說這是什麼經歷?到了宋真宗的時候,剛開始還能堅持每天上朝跟他爸學,後來漸漸的就不行了,就開始隔三差五找理由給自己放假。說實話,宋真宗真不是懶,就是身為常人,他經歷比不了宋太宗那種叫奇才異能之士。

說到這兒,我就想順便說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場面。話說漢代初年的丞相先是蕭何,然後是曹參。那曹參的時候就是漢惠帝的時候,那漢惠帝就覺得我這個丞相曹參天天只會喝酒,不思進取,就是找曹參談心,說您能改改嗎啊?咱幹點事兒。那曹參一邊端日酒杯就一邊反問他,唉,說,您的能力比得過你爸劉邦嗎?噢,比不過,對吧?哈,那你覺得我曹參我比得過我的前任蕭何嗎?噢,比不過。哈哈,那咱倆都比不過,那咱倆還瞎折騰啥嗎啊?咱們就老實地循規蹈矩,也就是依照開國體制辦事不就完了嗎?搞什麼創新啊?是個名場面,後來就留下了那個成語,叫蕭歸曹隨。

所以古人動不動就講什麼祖宗之法,講遵祖制,這不是什麼觀念上的保守反動,這是非常現實的,他就知道,對吧?這個皇帝世代不如一代,大概率事件,這是非常可行的一種政治策略。那今天我們這期節目不講歷史故事,而是透過李航的一段話引出來,其實在反覆玩味一種觀念啊。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這麼兩條,第一,不要聽不相干的人的建議,動不動就興利除弊,搞什麼變革啊。那為啥這就是第二條了?叫先王創立的製度其實挺好的,有很大的合理性,能不動千萬別動啊,說白了我們今天講的就是這麼兩條,那請問這套觀念它是一個什麼樣的觀念?放在全世界、全人類的思想譜系裡面,我們知道這就是所謂的保守主義的傳統,為什麼要在這一期講這個?因為即使在中國古代,像李沆、像王福志把這套觀念表達得如此明確、完整的人其實也很少的。今年是西元 1003 年,那明年 7 月李沆就要過世了。所以我們得抓住中國歷史中這電光火石的瞬間,捕捉中國思想史上這難得的只言片語。哎,接下來本期節目的時間,我們就再追問保守主義,他到底在說什麼呢?

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訴求源自於每一扇不凡之門的開啟。卡薩帝為愛而生鏈接,家的藝術。剛才我們提到了保守主義,那保守主義這個詞怎麼聽都像是個貶義詞哦,這沒辦法啊,過去200 年的中國人時代主題雖然各有不同,有的時候是舊王,有的時候是啟蒙,有的時候是崛起。但是我們這200 年的中國人,思強底色都一樣,都要主張變革,反對保守,都是覺得現狀不行,現狀得改造,明天會更好,都是天下大事,號商,順之惹昌,逆之惹王。

所以我們這一代中國人聽到保守主義這套觀念的時候,難免覺得刺耳,奇談怪論,匪夷所思。所以我們今天這期文明節目,我們就試著花一點點時間,我們就來理解一下這保守主義,他到底在說啥啊?理解之後我們再來做決定,我們要不要同意他?好吧?那保守主義的出發點是什麼呢?是抱著傳統、抱著現狀、抱著老祖宗的話不撒手嗎?

是老古董嗎?不是。保守主義的根本出發點是三個字,不信任。是對人類理新能力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順便說一下,這就是學習思想史的一個小竅門,咱們學習思想史不能光看他怎麼表達他的思想的,一個思想家他到底主張什麼?先別看這,咱們先看他厭惡什麼?厭惡是一種情緒性,這不是理性的厭惡,是情緒性。他反對什麼?恐懼什麼?厭惡什麼?唉,找到這個,然後回頭看他一臉的氣憤、恐懼和厭惡,我們才能豁然開朗,知道他為什麼有那些主張。

對,理解保守主義也是這樣,先看他的反面,他厭惡的是什麼?保守主義者覺得一個人運用純粹的理性思考和概念推演,你就能得到一個改造世界的方案。這個人太狂妄了,這些人得出來的結論一定是烏托邦,人類社會可不是一台機器,哪壞了修個哪就能變好。人類社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有機體,沒有任何人的智慧可以洞察它運作的全部規律啊。局外人你提改變的建議,你能看見一項改變帶來的好處,但你看不出那些隱藏的代價。為什麼?因為現實生活是網路。我舉一個特別小的例子,那是最近看書看到的。假如一個見習編劇很有才華,寫劇本很好,正在看一個劇本,突然冒出來一個新想法,說我在這個故事裡面加一個角色,加一個貓,好不好?你看這個主意聽起來很好靠譜,只不過多了一隻貓,貓又不要片醜,而且戲裡面有寵物,你看現在這個社會肯定招年輕人喜歡,這主意棒嗎?但我跟你說,這個編劇一定沒看過這本書,哈哈哈,最近拿到手的一本書叫美劇編劇入行手冊。

這本書裡就提到一個細節,說千萬沒有絕對把握的時候,不要寫嬰兒系和寵物系,就是帶貓的系為啥不能寫?因為孩子和寵物在片場實際拍攝的時候非常難配合,拍攝現場搞不定,沒準整個工作人員就要加班兒。哈哈,整個片子的成本和複雜度就會上去,所以別看只是給劇本增加了一個看上去討喜的貓的角色,隱藏的代價是巨大的。

你看這是多小的一個事兒,你不在局中,你就不理解一個變動帶來的潛在的代價和成本。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老話叫立不百不變法,沒有一百倍的好處,都不要嘗試著做改變。按說有一倍的好處不就可以搞改變嗎?不,你要留下剩下 99 倍的好處,幹啥來對沖那些你現在不知道的,還沒有表現出來的潛在的風險和代價?我們做任何事兒都要對人類理性的缺陷做充分的顧忌,這就是保守主義的根本出發點。他不相信人類理性的,這下你可能就更能理解李沆為什麼那麼說了。

我不聽那些興利除弊的政策建議,為中外所臣利害一切爆霸之。這和西方的保守主義傳統是一樣的。英美保守主義的奠基者埃德蒙博克,他反對法國大革命。我們有時候就很難理解這法國大革命,這不是推動時代進步,這不是好事嗎?你為啥反對呢?他不是反對自由、平等、博愛那些口號,他是不相信這群人,你們舉著這群口號自以為真理在手,你就能改造出一個更好的社會,太傲慢了,這是保守主義的第一個特點。

保守主義還有第二個特質也常招致誤會的,就是我們常常覺得保守主義是反對改變。不,他們只是要求謹慎變革。那你可能會說這有什麼差別嘞,對吧?什麼叫謹慎呢?怎麼來衡量這個謹慎呢?博士主義者是提出了一整套想法的,非常開腦洞。他們主張不是要改變嗎?好,大家都得來開會。誰是大家?就所有跟變革利害關係人得請到會議室來,大家都得一起投票。但重點來了,誰是這個利害關係人呢?保守主義者的腦洞就在這,他說可不是你們這些光活著的人,在我們這代人之前,這個世界就已經有了,在我們這代人之後,這個世界還要繼續存在,我們的子孫還得存活。所以這個世界什麼樣,不能只由我們這些活著的人說了算。死去的人,未來的人,當然也包括我們,大家都有份,大家都得進會議室、上談判桌,都要發言,都要投票。對,這就是埃東博客的那句名言啊。

這本書評論法國革命我也帶來了,它裡面就說他說國家是什麼?國家不僅是活著的人之間的合夥關係,也是活著的人、已死的人和將出生的人之間的合作關係。那既然是合夥關係,就得讓他們說話,讓死去的人跟沒出生的人一起說話,對吧?所以你看那些政治報社主義者就是我們祖先的代言人呢。

不管我們想什麼,他們在牌桌上都會喊,別光看見好處,要多考慮一點代價。那些財政保守主義者就是我們子孫的代言人吶。不管我們想幹什麼,他們在牌桌上都會喊不許吃乾巴淨,這只是你們這一代人的想法,要給子孫,給那些現在還沒有能力投票的小孩們、嬰兒們留一點啊。

對英國保守主義思想家有一個叫切斯特敦,還有一句話講得非常透徹,他說什麼叫傳統?傳統是王者的民主,尊重傳統本質上不是不變革,而是讓死去的王者參與我們的民主決策過程。只有這樣的決策過程,把各方面的利害關係人請進來,才是一個思慮周全的過程,經過這樣過程的行動才是負責任的、謹慎的變革行動。

可能會說這不是,這就是個觀念,對吧?死了的祖先又不會說話,還不會說話的嬰兒和沒出生的孩子又不會說話,他們怎麼參與決策呢?他們不用說話。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我們普通人,我們自己一個人在房間裡做事的方式和當著咱們父母他們就坐在旁邊,那個做事的方式會一樣嗎?即使我們的父母什麼都不說,咱們也會表現得正經得多,對吧?只要我們意識到我們的祖先、我們的子孫都在這個會議室裡面,他們即使什麼也不說,他們也在實際參與。
對,就像宋代的史學家範祖宇說的,我們現在是在 1003 年,範祖宇是要到 40 年後才出生啊。範祖宇也是自治通鑑的編撰者之

一。範宗宇就跟當年的皇帝宋哲宗說,咱們一言一動,如祖宗林之在上,置之在旁,則可以常享天下之縫而不失矣。就是皇上您吶,幹每件事的時候就想著咱們的祖先就坐在旁邊。他們可能常常問你做這件事的理由,你只要懷著這個念頭,哎,咱們這天下壞不到哪裡去。你看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可能就能更深刻的理解古人為什麼不厭其煩的要講遵組制的原因。好,說到現在,不管你是不是認同保守主義,你至少理解了一件事兒,就是保守主義並不狹隘,他不是只看這件過去。不保守主義其實是穿透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它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他們的會議室裡的參與者更豐富。

咱們今天這期文明節目是有點抽象,從李航的一句話開始拉拉雜雜,咱們說了這麼多,我知道即使我做了這麼多解釋,那句話聽起來還是挺刺耳的,什麼為中外所稱?利害一切爆霸之,你怎麼就那麼橫呢?正好我手邊還有一本書,今天帶來的書比較多。金剛先生,這是我很喜歡的一位民間思想家寫的大宋帝國三百年系列,那是其中一本啊。這本書當中也提到了李漢的這句話。然後他說理解李航這句話需要三樣東西,我念給你聽啊。需要有一點,對,大宋創始人太祖太宗在五代以來歷史形態下貶低立法的溫情體認,就是開國君主創建制度的深意,我們真的全盤了解了嗎?我們得想一下,這是需要的第一個東西,還需要有一點,對士大夫階層好大喜功造淨、求名弱點的審視。哎,就是極致提意見搞改革的人,他們是真的想好了還是只是為他的私利?哎,這個問題我們也要問,更需要有一點對歷史上無為而治之聖賢理念和現代保守主義政治哲學的思想領悟力。

中國古代聖賢和西方保守主義的逆耳中年會不會也有一些道理呢?好說,回到西元 1003 年。李浩,我們今天的主角現在還在擔任宰相,但是到明年 1004 年的7月,有聖象之稱的李航就要過世。李沆這一死,就這種中國風格的古典保守主義的政治風氣就漸漸消失了。從要改變發展到大家爭相提並論、建議,再發展到因為意見不同而搞黨爭,我們大宋朝的政治風格即將發生重大變化啊。

未來兩年多的咱們文明節目,我們會不斷的觸碰這個話題。今年我們是提前目送李沆這位老人家的離開,讓我們記住中國古典保守主義的這個倔強的背影。明年 1004 年,宋遼之間的終極大決戰就要展開,所以下一集文明節目,我們就要把目光集中到刀光劍影的戰場上。下期見。

以上內容就是對《羅振宇文明之旅》第4集分集劇情介紹小編的個人解讀,閱讀了這篇文章的小伙伴們,覺得對你有所幫助的話,歡迎各位持續關注台詞課,未來我們還將提供最新、最詳細的劇情解讀和人物分析。

您可能感興趣 更多

網站聲明: 本站“《羅振宇文明之旅》第4集分集劇情介紹”由"生死必相依"網友提供,僅作為展示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