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如初見》歷史背景

作者:魅力 時間:2023-12-22 來源:網路

《人生若如初見》歷史背景是什麼?講了什麼年代的故事?想知道這些內容的話,不妨來看看本文的介紹吧,希望透過文章內容你能更了解《人生若如初見》的內容。

《人生若如初見》歷史背景

《人生若如初見》歷史背景是晚清庚子國變後,講述了有志青年奮而崛起挽救家國的故事。

《人生若如初見》歷史背景

庚子國變,指清朝末期,由於列強欺凌過甚和洋教在地方作惡多端,激起中國百姓普遍的憤恨,造成義和團的興起。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號召,拔電桿、毀鐵路、燒教堂、殺洋人和教民。清政府聽信義和團能夠刀槍不入,便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五日對十一國宣戰。為撲滅義和團的反帝鬥爭,維護在華利益,擴大對中國的侵略,英、美、法、俄、德、日、意、奧八國組成的侵略聯軍,於1900年6月,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天津租界出發,向北京進犯。最後導致中國陷入空前災難,險遭瓜分。1900年,是中國農曆庚子年,這場100多年前爆發的動盪也被中國人稱庚子國變、庚子國難、庚子事變。

1898年夏天,慈禧太后廢除了光緒帝嘗試推行了103天的新政,再次剝奪了光緒的權力,並將他幽禁在了瀛台。

光緒帝被幽禁後不久,慈禧便開始考慮要廢黜他,但這遭到各國一致拒絕,皇帝的「廢立」也是舉國震驚的大事,慈禧的決定在清政府內部也遭到了反對。最後,在大多數人的反對下,「廢帝」一事不得不擱置了下來。慈禧想用大阿哥取代光緒是想繼續控制政權,但外國人的干涉導致廢帝計劃流產,使得慈禧認為外國人干涉了她的家務,這加深了他們和慈禧的矛盾。外國公使們在拒絕承認中國新皇帝的同時,向慈禧提出了一個他們更加關心的問題,他們聯合照會清政府,要求其馬上宣布鎮壓兩個反對外國人的秘密社團,“義和拳”和“大刀會」。

在1900年戰爭爆發以前的數年間,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一直是模稜兩可的,但是外國人卻無法接受這種騎牆的政策,於是,各國此時強烈要求清政府馬上明確表態。

1900年8月19日,在逃出北京後的第五天,慈禧發出了兩道上諭,第一道發給了軍機大臣榮祿和大學士徐桐與戶部尚書崇綺,明令他們留在北京向洋人求和,但在城破不久,榮祿已經跑到了保定,而那兩位大臣也相繼上吊身亡了。她的第二道上諭發給了身在上海的李鴻章,要求他火速北上,與慶親王奕劻一起主持議和。20日,在北京城西北方向100公里處的一個小縣城,急於求和的清政府以光緒皇帝的名義向世人發布了這樣一份官方文件-《罪己詔》。

《罪己詔》實際上是在向外國人回答,到底應該由誰來承擔中外開戰的責任這一問題。起碼從內容上看,只有義和團和那些地方官僚、軍隊以及無知的王公大臣們才應該成為清算的對象。

1900年8月23日,慈禧起駕,繼續西行準備前往山西。第二天,她再次給李鴻章發去電報,告訴他可以“便宜行事”,朝廷“不為遙制”。

列強中最先答應議和的是俄國。俄國是想要東三省,俄國在這兒談判的一個重要的意圖,就是要解決1896年中俄密約所沒有能夠解決的東三省的國境問題。所以當時一聽到李鴻章要來談判,俄國人第一個支持。俄國準備率先與中國議和的消息披露後,過去潛伏在各國之間的複雜矛盾又重新暴露了出來。一番協調後,各國最終確定了先議和後停戰的策略,而不是清政府希望的先停戰後議和的辦法。

庚子國變後中國主權徹底淪喪。庚子國變成中國人不堪外國人壓迫之民族排外運動,不惜以血肉之軀與敵人炮火相抗,愛國精神可嘉,行動卻愚昧。李大釗在其《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中說:「時至近日,吾人所當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長,以濟吾東洋文明之窮。斷不許以義和團的思想,欲以吾陳死寂之氣象腐化世界。」

經此事變,清廷已成風中殘燭,中國人則在受盡屈辱之後,更迫切地追尋振興國家之道。

以上是小編帶給大家的關於《人生若如初見》歷史背景的解惑,如果還有更多想了解的影視新聞,就請關注台詞課後續更新內容吧。

您可能感興趣 更多

網站聲明: 本站“《人生若如初見》歷史背景”由"譜不完的曲"網友提供,僅作為展示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