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如磐石》張藝謀的“一步之遙”

作者:圣子 時間:2023-10-07 來源:網路

《堅如磐石》是劇組全體人員共同打造的心血,在播出之後也成功吸引來非常多的觀眾,大家對於這部製作優良的影視劇抱有豐富的探知欲,而《堅如磐石》張藝謀的「一步之遙」就是其中之一,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堅如磐石》張藝謀的“一步之遙”

2019年開機、定檔2023年國慶檔,張藝謀導演的《堅如磐石》強勢推出。

雖然主題不同、類型各異、拍攝風格大相逕庭,但不知為何,我總能在《堅如磐石》中看到《滿江紅》的影子。說得更確切些,一種類似的想法、動機在4年前便已策動。張藝謀用4年時間來探索如何玩轉故事,往深裡講,是在實驗其個人轉型與電影商業化運作之間的關係。

故事是目的,也是形式

《堅如磐石》張藝謀的“一步之遙”

一部《堅如磐石》熱鬧非凡,是張藝謀式的熱鬧​​。

曾幾何時,作為第五代導演的領導人物,張藝謀寧願用上億的大製作和美輪美奐的影像來講一個清冷的故事,像《英雄》《十麵埋伏》。在那些電影裡,影像是壓倒性的,它是電影的形式、內容,甚至是儀式。其實,包括他在內的許多第五代導演都是光影的擁躉,都曾夢想過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樣去「雕刻時光」。

而張藝謀也是最早察覺市場風向變化的導演。於是,他開始調轉風頭講故事,故事越講越好,越來越游刃有餘。等講到《堅如磐石》,他已然“撒開了”,放棄了一貫對光影的堅持,甚至不再用《懸崖之上》的“雪白”、《滿江紅》的“暗紅”和“銀灰”去主張“張藝謀式影像”,此前略帶朦朧浪漫的古典主義風格,被完全的現實主義手法所取代;那些曾經讓銀幕世界和現實世界涇渭分明、大開大合的顏色,亦“飛入尋常百姓家」化為真正的都市霓虹。

故事果真讓人目不暇給。《堅如磐石》堪稱懸念叢生,翻轉不斷。公車爆炸案、暴力討薪案、陳年骸骨案等,疑點一個接個,大戲一場接一場,前一分鐘還同桌共餐、賓主盡歡,下一分鐘就面目猙獰、翻臉無情;表面上囂張跋扈、不可一世的“大佬”,卻屢遭暗害、受人挾制;有的人善惡難辨,有的人真假難分,不到最後,誰也猜不出幕後黑手;螳螂捕蟬時總有黃雀在後,而無論“螳螂”還是“黃雀”又都是局中人……所有的元素都正中市場“眉心”,電影引人入勝,2小時讓人欲罷不能。

縱然如此,一旦撥開故事的表象,觀眾會發現:張藝謀終究從一種「形式」走向了另一種。如今的他,奉行的是「故事的形式主義」;他的故事,就是形式。若是撇開人為賦予它們的表層價值──愛國主義也好,法治理念也罷,將會發現它們都懸浮於半空,與時代、生活乃至其本質關聯不足。《堅如磐石》呈現了一個精彩故事,但故事未能深深紮根現實的土壤——假如將這場正邪較量抽離電影設定的場域,放進任何時代,恐怕都能說得通。

故事之所以精彩,是因為故事本身就是目的;換句話說,這部電影是為了故事而故事的。翻轉的是情節,人物是工具。這就是為什麼我總覺得影片中的周冬雨像極了《滿江紅》裡的岳雲鵬,只不過後者自帶喜劇感,故而也更為「討喜」。但這不影響二人都倉促且莫名其妙地“下線”,因為他們只不過是完成了任務。有觀眾指出了漏洞:這樣一場重量級的掃黑鬥爭,重擔竟然落在一名普通警員的肩上——因為無所謂,一位警員也好,一個專案組也罷,只是為了完成情節,本質上選誰都沒有不同。

一半是意味,一半是“擁擠”

當然,張藝謀知道要玩轉故事,光靠情節還不行;若只有情節的疊加,則成了“劇本殺”,缺乏意味深長而又得到忠實呈現的衝突,便要淪為等而下者。

張藝謀是懂得講故事的。他對故事「把脈」從更早便開始了,或可追溯到2009年拍《三槍拍案驚奇》之時,那是他轉型「說故事」的肇端。正是那一次的「慘淡收場」讓他看到,故事不可以抽離內涵而變成完全的情節堆砌,縱使走形式主義路線,也必須高級,即遵從故事的規律,讓故事自洽、給故事以內核。

還好張藝謀透過摸索找到了與自身高度適配的“內核”,既足以駕馭又能夠打動觀眾,逐漸進入“舒適區”。這個「內核」是個文學性母題:尋找。於是,我們看到祂不斷在「尋找」:或是一個真相,如《滿江紅》;或為一個突破口,如《懸崖之上》;抑或生命中一段不能失去的珍貴記憶,如《一秒鍾》……相較之下,那些與人物命運或身世相關聯的“尋找”,更能催生情感共振,收穫的好評也更多。

在游刃有餘之後,張藝謀開始嘗試將不同類型的「尋找」糅合在一起。於是有了《堅如磐石》。這部影片有兩條線:一條屬於人物,一條屬於情節;前者「尋找」身世真相,回答「我是誰」;後者「尋找」事件真相,回答「壞人是誰」。兩條線,一弱一強,互相交織,平行推進又殊途同歸,回答後者的過程,其實也在回答前者,而正是主人公身世的真相為這個充滿懸念的故事增添了悲劇色彩,往情節裡滲入了命運內涵,使其更添幾分意義。全片最打動我的台詞,是陳道明的那句:「因為你說過,想成為真正的警察。”這一段不在主線劇情的推進之中,卻堪稱全片“題眼”,它正是主人公“尋找”的終極目標。如果說這個故事表達了某種價值,那麼這裡就是。

「核心」設定得好,已註定《堅如磐石》成功了一半;但還有一半則是問題:張藝謀想要放進這個故事裡的元素太多了,因此造成情節「擁擠」。觀看此片,總有種斷裂感或倉促感,那是因為故事邏輯的鏈條上存在缺失,有些是有意捨棄的,有些是迫不得已,但無論哪種,都是為了給情節讓位。例如,公車爆炸案和陳年骸骨案,無論哪一個都足以填滿故事,但是張藝謀不想取捨,因為兩個都「吸睛」;於是兩個故事都顯得「擠」: 前一個結束得倉促;後一個開始得突然,讓人錯覺進入另一部電影。人物性格也難以展開,像陳衝飾演的那個主要角色,背負著許多秘密、發揮重要作用的副市長妻子。

總的來說,《堅如磐石》的故事策略是成功的,張藝謀又貢獻了一部合格的商業片。但是,身為一位年逾古稀的大導演,以其美學和閱歷、技術和深度,還只是念念不忘市場、圍著商業電影和票房打轉,不可謂不可惜。工匠和大師可能只差一步之遙,想要跨越卻不容易。

如果你覺得以上關於《堅如磐石》張藝謀的「一步之遙」的內容不錯的話,非常歡迎繼續關注台詞課,之後也會持續為大家帶來更多最新最全的影視劇情內容、解析和周邊訊息,千萬不要錯過了哦。

您可能感興趣 更多

網站聲明: 本站“《堅如磐石》張藝謀的“一步之遙””由"悲傷做獨白"網友提供,僅作為展示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盡快刪除。